(2005年浙江卷)
误用介词结构“在…中”,使句子缺主语,应把“在这部作品中”改为“这部作品”。
(2)缺谓语
j商业部门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张旗鼓地向群众宣传教育,出售产品的重要意义。(应在“出售”前加“讲清”)
k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深入开展人生意义在于奉献的讨论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应在第二个“学校”前加“使”等)
(3)缺宾语
j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针对”后面缺少“……的情况”)
k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搏”后加“的精神”,与谓语“发扬”相呼应)
l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进入”的宾语残缺,应在“分成”后面加上“的阶段”或“的时期”等词语;其次“并已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缺少主语。)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j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付出劳动”是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在“劳动”前加“艰苦且有效的”限制语)
k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修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应在“作品”前加“年轻人的”修饰限制成分)
(5)关联词语残缺
j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赘余即重复多余。高考有时单独考查,有时与其他语病综合考查。重复有的是字面上的重复,有的是语意上的重复,有的是修饰语的重复,有的是句子的重复。
(1)主语多余
j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k我们高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应删去后一个“我们”)
(2)谓语多余
j上次从你那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进行”多余,应去掉)
k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3)宾语多余
j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
k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业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的编写”多余)
(4)虚词多余是误用的一种表现
j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曹禺的剧本《雷雨》而改编的。
k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使农民的购买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l教育局已责成了学校处理这个问题。
j的“而”字,是套用文言格式,在现代汉语里,这种场合不需要什么连接。k的“使”字是滥用,不仅赘余,而且使句子没有主语。l的“了”表示某一动作已经完成,而“责成”本身就含有动作结束的意思。
(5)定语的多余是堆砌的表现
j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k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把我们的心连结在一起。
例j中“截止日期”和“最后一天”意思重复累赘。例k中“中华民族”与“炎黄”意思重复。“炎黄”、“华夏”、“神州”、“九州”都是“中华民族”的别称。
(6)状语的多余是重复的表现
j夜深了,张老师仍然还在伏案读书。
k他极其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例j中“仍然”和“还”是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副词,应删去一个。例k中“详尽”和“细致”区别不大。
(7)语意重复
例如:人民日报社论见诸于各大报刊。
“诸”是“之于”的意思。删去“诸”或“于”即可。
又如:
欢迎领导到我校光临指导。
“到我校”即“光临”,造成赘余,修改的办法是留其一,去其重复。
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万一”、“若”都表示假设,显然语意重复。
(8)其它重复形式
j这个礼堂最多可坐一千人之多。
k我这是第一次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因此读得特别细心仔细。
j中“坐”的前面已有状语“最多”,又用“之多”作补语。出现补语与状语重复的现象,应删去“之多”,k中“细心”和“仔细”,意思相同,应删去一个。
l学校新盖的教学大楼,非常美观、漂亮,好看极了。
m我们取得了这样好的学习成绩,同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是老师们辛勤工作的结果。
l中“美观”、“漂亮”、“好看”,意思一样。m中可删去“同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
(四)结构混乱
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即结构混乱或叫句式杂糅。
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福,很快乐。(2005年全国卷Ⅲ)(如果用假设关系,就应去掉“时”。或者把“如果”改成“当”。)
该报指出,这次会晤的主要意义,在于善意姿态、长远战略和历史方向,多于具体互惠措施的落实。(2005年北京卷)(句中“这次会晤的主要意义,在于善意姿态、长远战略和历史方向”和“多于具体互惠措施的落实”是两句话,不能用同一主语)
古往今来。谁也不否认有伟大成就的天才,都是具有刻苦勤奋的精神。
谓语部分是判断句和陈述句杂糅。可在句末加“的”,形成“是……的”强调型结果,也可去掉“是”。
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反问句和陈述句杂糅,应去掉“是可想而知的”并在“成绩”后加“呢”。
(1)句式杂糅有两种情况:j两种说法混杂;k前后牵连。
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
该句把两种句式拼在一起造成杂糅。一种是“客房内均设有……酒吧等”。另一种是:“客房内闭路电视……应有尽有”。两种句式应删其一种,从而保持句子表达的明确。
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可在“本栏目”后加“是”字,或将“进行的再创作”中的“的”字改为“了”字。
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犯了句式杂糅的语病,要么是“关键的问题是知识”,要么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
(2)复句中暗换分句主语,造成混乱。
例如:
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该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一席话”;第二个分句的隐含主语是“小邱的心”。由于句子是隐含转换主语,因此造成句式混乱。
(3)层次不清。
例如:新华社发出醇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新华社发出的这条消息,就重视程度而言,科学界人士重于广大读者,因此,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动态;另外最后一句“引起强烈的反应”属于抽象性语言,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经济学家”要否定的是“只是嘴上说说”呢,还是否定“要采取果断措施”呢?不明确。)
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2005年湖北卷)
句中的人称代词“她”是“三妹”,还是“葛姐”,还是另外的人?把第一个“她”改为“自己”,第二个“她”去掉。
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2005年全国卷Ⅱ)
“自己”指代不明,是指“老师”还是指“我”,不清楚,应改为“我”。
2、意思混杂,不知所云
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2005年湖北卷)
应改为“便向《人间指南》编辑部投诉”。
3、句子歧义
歧义指表达的意思不确定,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不好断定。歧义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例如:
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感觉。(“松下公司”的产品还是“索尼公司”的产品“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感觉”表达不明。)
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2005年天津卷)
“晚上来的人”有歧义,是“晚上上来的人”呢,还是“迟上来的人”?
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2005年全国卷Ⅱ)
“很高兴”的主语不明确,是“祁爱群”还是“援藏干部”,不清楚。可改为“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祁爱群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2005年江苏卷)
“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有歧义,既可理解为“我和你一起去”,也可理解为“老师和你一起去”。
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2005年全国卷Ⅰ)
“批评的人很多”有歧义,是“文章中批评的人很多”,还是“批评这篇文章的人很多”,不明确。
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2005年全国卷Ⅱ)
“因患病住院”的主语不明确。可改为“患病住院的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有到场领奖”。
歧义句形成原因:
1、兼类词造成
如:这辆车没有锁。
“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而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自行车没有“锁住”,又可理解为自行车没有“配锁”。
消除办法:将兼类词固定为所要表意的词类。
A.我这辆自行车没有锁住。B、我这辆自行车没有配锁。
2、多义词造成
如:这本书是黄色的。
“黄色”是个多义词,既可指颜色,又可指内容,因而形成歧义。
消除办法:将多义词化解为一目了然的单义词。
A、这本书是黄颜色的。B、这是一本淫秽不堪的黄色书。
3、代词表意不明
如:开刀的是我父亲。
“我父亲”既可以是施事者(持手术刀为别人开刀),又可以是受事者(被人开刀),因而造成歧义。
消除办法:明确代词为施事或受事。
A、我父亲正在为病人开刀。(施事)B、医生正在为我父亲开刀。(受事)
4、量词既可表人,又可表物造成歧义
如:两个学校的教师都来了。
这句话既可理解为两个学校,又可理解为学校的两个教师。
消除办法:选择语义明确,修辞正确的量词。
A、两所学校的教师都来了。B、学校的两位教师都来了。
5、对句子结构层次划分不同,造成歧义
例如:咬死了猎人的狗。
这个句子可以划分为动宾结构,又可划分为偏正结构。
消除办法:动宾结构用被字句,偏正结构用把字句。
A、猎人的狗被咬死了。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